新鲜来自好农膜
希腊进口农膜领导品牌

15000010355
13916333567

首页行业信息 克保农业和你一起分享利用温差养殖平菇的成功案例

克保农业和你一起分享利用温差养殖平菇的成功案例

发布时间:2023-09-05

克保农业 菌菇养殖大棚膜

 

在重庆歌乐山种了28年平菇的种植大户樊炳琼想了个办法,在海拔上千米的重庆南川区大有镇大保村开拓了新“疆土”,开始“候鸟式”种菇。


    巧用10℃温度差


     走进大保村平菇种植基地,看到在利得黑白膜覆盖下,大棚里一排排菌袋上开出朵朵白白胖胖、花儿般的平菇,十分鲜嫩诱人。


    走进棚里,居然些凉爽。“这几天每天采菇好几百斤,拉到主城很快被抢完,批发价卖到每斤七八元。”说起自家平菇,樊炳琼满脸笑容。她和丈夫种平菇已有28年,之前,他们在歌乐山和中梁山有两个基地。


    “当时选择歌乐山和中梁山,主要是考虑销售市场在主城,节约运输成本。”樊炳琼说。然而,每到夏天,主城气温太高,出菇量少或不出菇,只好停业休息,几乎要断货2个月。


    断货后,客户容易流失,基地没得收入,但土地流转费等仍要支付,压力很大,他们一直想寻找夏季可种菇的地方。今年4月,樊炳琼经朋友介绍来到大保村,被这里的气温、森林植被、水源等吸引,当即决定将夏菇基地搬进深山。


    “这里森林植被丰富,海拔1000多米,夏天比主城要低10℃,有金佛山流下来的山泉,水质好,种出来的平菇品质好、菇形厚、颜色白、卖相好,是块种菇的宝地。”樊炳琼如获至宝。


    实行“候鸟式”布局


    在大保村菇棚,笔者看到了一些奇怪的“土”。“这是棉籽壳、玉米芯、稻草等做的培养料。”樊炳琼说,她的棉籽壳全来自新疆、湖北等地,用水和石灰消毒后堆积发酵,就可以培育平菇,培育过后的废料免费送给当地农户栽花种树,实现循环利用。


    “鲜夏菇的价格比旺季时的冬菇价格高2倍以上,还供不应求。”樊炳琼说,她将夏菇基地搬到南川后,仍保留歌乐山基地,两片基地实行“候鸟式”发展。


    食用菌种植温度要求在15—20℃之间,正常情况下是秋季投料,冬春收获。大保村以种夏菇为主,歌乐山以种冬菇为主,实现优势互补。


    这样“候鸟式”种植,几乎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菇供应市场,确保平菇不断货。一方面延长平菇生产期,提高产量;另一方面巧妙利用温差,种出来的反季节平菇填补市场“空缺”,还能卖个好价钱。


    冻库保鲜不愁销


    平菇种出来了,能否马上卖出去,这是很多菇农面临的问题。


    樊炳琼种了28年平菇,基本上不愁销,这得益于她技术过硬,种出来的平菇卖相好、湿度适中、品质好,市场一直很稳定,现主要销往双福、沙坪坝、陈家坝等大型农贸市场。


    但她也有忧患意识,她告诉笔者,平菇保质期很短,必须2—3天内卖出去,否则就容易坏掉。所以必须建冻库,让平菇保鲜。目前,大保基地正在建一个20吨以上的保鲜冻库。


    “有了冻库,不但可以保鲜,降低市场风险,还可以集中收购种植散户的平菇,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。”樊炳琼说。大保基地今年5月投产以来,她手把手培训当地20多位村民,将菌袋优惠卖给村民种植,还解决了当地30余村民就业。


    目前,樊炳琼在歌乐山种植平菇10万袋,大保村种植有8万袋,按每袋平均采摘2斤菇,价格4元/斤计算,18万袋可实现年毛收入140多万元,除去人工、菌袋等成本,年纯收入在70万元。樊炳琼还准备,将大保基地扩大到15万袋。

 

采编自《中国食用菌商务网